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理论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4月7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工会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前往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进行调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传承工匠精神。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俗称“打金箔”,发源于栖霞龙潭,已有数千年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目前唯一国家级项目传承保护单位——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恢复了古代工人打金箔的遗址,延用并传承着古代传下来高超技艺锻制金箔金线。夏明功厂长和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市级传承人杨文的讲解下,教师们依次观摩学习了金箔锻制十二道工序——“黄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落金开子”、“沾金捻子”、“打金开子”、“装捻子”、“炕炕”、“打了戏”、“出具”、“切金箔”,包含上述十二道工序的南京金箔锻制过程复杂而精妙,1克黄金可打出0.55平方米面积的金箔,最终打出的金箔厚度仅0.1微米,10000张金箔只有1毫米厚,可谓薄如蝉翼、轻如鸿毛、柔似绸缎。在人工打箔遗址内,金箔锻制技艺传承人王必生老师和葛义根老师,给队员们演示了人工打箔,详细讲解从金块到金箔的锻制过程。
夏明功厂长与杨文老师为青年教师们做讲解
老师们观摩学习后,在师傅们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打了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必生、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葛义根、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王清、 栖霞区代表性传承人黄彩霞耐心与老师们交流金箔的锻造过程和传统工艺。
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并体验传统工艺
金箔技艺传承人王必生老师、葛义根老师与材料学院老师们合影
参观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被师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所打动。
江苏省特色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委员黄艳琴:我们有幸参观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馆,观看了非遗传承人的金箔锻制技艺展示,亲身体验了葫芦贴金工艺。金箔锻制工序有十二道之多,需要经过上万次的捶打,最薄的可以做到0.1微米,真的是薄如蝉理、轻如鸿毛。通过此次活动深刻领略到传统金箔制作工艺的精湛,感受到中国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更加钦佩非遗大师们“择一事,忠一生”的匠人精神!在今后的教书育人工作中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学院党风联络员、学工支部书记乔松岭:我们参加了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展示馆,了解了从金块到薄如蝉翼金箔的锻制过程,听着解说员的讲解,看着老师傅们专注的眼神和熟练的手法,我不禁被他们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打动,他们不仅仅是锻造金箔的工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的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创新工作和教育形式,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聚焦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奋斗。
活动最后,老师们在江苏省非遗工坊体验了葫芦贴金的活动。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贴金小葫芦,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出一份漂亮的成品,需要时刻保持的耐心与专注力。
老师们在江苏省非遗工坊参与手工贴金活动
通过本次参观研学,教师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技艺的魅力,也看到了金箔制作背后默默付出的工匠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恒心和毅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培养出更多的时代工匠。
夏明功厂长与教师们合影留念
(撰稿:刘丽娜 初审:吕蔷蔷 终审:高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