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化学》刊发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细胞膜仿生界面构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发布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01-31浏览次数:695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联辉教授、高宇副教授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韩浩副主任合作,在细胞膜仿生界面构筑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icrobubble Biointerfacing by Regulation of the Platelet Membrane Surfactant Activity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for Acute Thrombosis Targeting”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重点实验室汪联辉教授、高宇副教授和鼓楼医院韩浩副主任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王嘉辉同鼓楼医院金伟奎主治医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细胞膜已经在固液界面以及液液界面成功构筑以制备仿生纳米颗粒以及纳米液滴。然而由于具有较高表面张力导致的不稳定性,细胞膜在气液界面(即气泡表面)的构筑仍然极具挑战。此外,细胞膜在气液界面组装后膜蛋白是否维持特定的组分、构象及活性,从而在体内展示出相应的生物功能依然是未解之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基于前期纳米颗粒气液界面组装的研究基础(Science Advances, 2020, 6, eaaz8204Science Advances, 2023, 9, eade5446,提出了一种理性调控血小板膜表面活性的方法,通过循环冻融法将磷脂分子与细胞膜融合,并成功重组装于气液界面构筑仿生微泡。具有最优化蛋白质与磷脂比例的血小板膜仿生微泡继承了血小板61.4%的蛋白质并维持了血栓靶向性蛋白αIIbβ3的活化构象。团队通过超声分子影像证明了血小板膜仿生微泡能为急性血栓诊断提供高达 11.8 dB 的超声信噪比。这种细胞膜仿生界面构筑方法为制备新型仿生超声造影剂提供了普适性方法,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细胞膜在气液界面成功构筑并用于急性血栓超声分子影像诊断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以及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4583


(撰稿:高宇 编辑:陈宁娜 审核:凌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