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开阔•平常心——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范曲立教授

时间:2017-11-09   浏览:846

  范曲立,1974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执行主任。

  主要从事共轭高分子在生物成像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86篇,他引2951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5篇,单篇最高他引90次,H-index因子为40,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4项。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2016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沉潜

  2000年1月,受新加坡国立大学奖学金资助,范曲立赴新加坡材料研究院攻读博士,投师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新加坡材料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黄维院士门下。

  范曲立开始学的是工程类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读博后,开始专注共轭高分子研究。

  “黄老师每天早上6点来到实验室,晚上11点后离开实验室。”导师黄维院士是有机电子发光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其坚韧执着的科研精神,让在学业上一路顺风顺水的范曲立深为折服,真切体会到了“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这句话的道理。

  范曲立很快融入了这个十几人组成的小团队的工作日常:做实验、写论文、开组会,一周七天基本都在实验室度过;利用上、下午的茶歇,和同一栋楼其它研究院所的师生一起,进行开放式探讨和交流;周末,师生围坐在实验室,边吃披萨,边聊科研与人生。

  团队先进的科研平台、高效开放的实验环境、鼓舞人心的发展态势、与日俱增的国际声誉,让置身其间的范曲立干劲十足。除了科研,还是科研,他心无旁骛,沉潜厚积,在科研上渐入佳境。

  2006年8月,他随团队加盟南邮,当年被评为学校首批“学术带头人”。此后的5年多时间,围绕共轭高分子成像材料的设计、合成及体外生物应用,他先后完成了水溶性含铱配合物的刚柔嵌段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传感应用研究、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水溶性荧光磁纳米粒子及其生物检测应用、刚柔嵌段共轭聚合物的生物功能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2012年,他突破体外应用局限,进行造影剂的活体试验。围绕“分子组成、聚集状态、光学性能、成像效果的相互关系”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他制备出高效探针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前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开发出多功能及刺激响应型共轭高分子光学探针;有效实现对鼠脑深部肿瘤和血栓的体内光声成像;开发出简便、安全、易操作的多功能纳米平台用于体内肿瘤多模态成像及药物治疗,从而使高性能共轭高分子成像探针的开发从经验摸索上升到了理性设计阶段。

  

●开阔

  从共轭高分子材料研究拓展到生命科学应用研究领域,对范曲立教授来讲,跨学科融合、开放式思维是关键。他相信,生命科学是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在生物医学前沿中,蕴藏着有机、无机材料新的应用点和增长点。

  他也会涉猎一些化学、物理方面的知识。他说:“有了这些知识,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我的成果的好处,还能清楚我的成果为什么好。”

  他立足前沿、视野开阔,不断拓展深化团队的校际、校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每年,他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也会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飞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或口头报告,还经常给慕名找上门来的医院需求方提供先进材料方面的支持。

  2012年,他远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访学。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在医疗、科研及教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全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中心的腹地,对临床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起了促进作用。访学期间,他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建模条件,反复试验自己研发的不同造影剂的靶向性、安全性、光声强度等性能。他主动跟不同科室的肿瘤医生打交道,了解对方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研合作。

  范曲立教授领衔的纳米生物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光电功能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化学与生物传感等方面,跨越了有机光电子学、无机光电子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目前团队共有3名青年教师,按照学科背景,分别组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小分子生物材料、无机生物材料三个研究小组,带领着十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他说,团队的研究课题通常较为复杂,需要每个研究小组既保持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与补充,最终形成1+1>2的合力。鉴于目前生物医学方向人才紧缺,他希望尽快物色到一名能挑起该方向大梁的青年教师。虽应聘者众,但还是距离研究方向偏远。对于方向,范教授宁缺毋滥,唯有耐心等待。

  

●平常心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科研热点层出不穷。始终坚守一个阵地,克服种种瓶颈和孤独寂寞,很难。在共轭高分子研究上,范曲立教授一坚守就是十七年。“做科研,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说。

  刚来南邮时,面对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科研平台一无所有、管理人员严重紧缺的困境,范曲立教授为了学院的发展,舍小我、顾大局,牺牲大量的科研时间和精力,从规划场地,到购买仪器设备和办公用品,再到配备人员,亲力亲为,和学院其他科研人员一道,先后将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实验室从无到有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全院科研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从研究院和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到常务副院长、院长、执行主任,行政事务日渐缠身,往往身不由己,范教授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集中半天安排好行政事务,挤出时间放在科研和教学上。作为博导,范教授除了给研究生讲课外,还坚持给本科生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

  “范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他对我们的学业和生活也非常关心。”孙鹏飞老师说。孙老师是范教授的硕士生,2014年底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了范老师的团队,“当时我是作为桂林理工大学的交换生过来读研的,范老师把我当作自己的学生一样培养,手把手地教我做实验,在路上或食堂碰到的时候,都会关心地询问我的学习和实验情况,给我很多鼓励、帮助和支持。”

  范教授每周都会和团队成员开一次组会,也会和每个成员单独交流。在美访学期间,他克服时差,调整自己的作息,坚持每天在国内学生的学习时段与他们交流。在孙鹏飞老师眼里,范教授是人生导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学生,给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改论文、申请出国合作交流的机会,“张志勇师兄是范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一年级刚结束,范老师就推荐他去新加坡交流,当时所里非常缺人,只有一个博士。”

  和学生一起,静心做科研,是范老师的心愿。对于未来的发展,范教授希望学生们能利用学习的机会多出成果,希望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新的科研环境,希望将学院的科研团队打造成为国内有机光电子、材料、半导体研究领域的一支主要科研力量。


稿件来源/南邮校报沈金霞

编辑/刘欣茹